2000年的9月份,我从广州初来到北京的时候,感觉像风一样的自由。
我就住在圆明园南的福缘里,据说这里以前也是圆明园的一部份--内务府的所在。圆明园的南面有几个村子,有不少外来务工的和老北京住在这里。由于靠近北大、清华,所以有不少租房子的学生。穿过这几个村子,有一条僻静的小路,通向圆明园内,本地人都知道这个捷径,因此,才有了这不必绕远道,通过30元一张门票的圆明园南大门,亲近圆明园的机会。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圆明园内散散步,这成了住在旁边的居民的天然福利了。
我以前听说过圆明园有个画家村,后来被取缔的故事。选择圆明园作为绘画的根据地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个道理,我慢慢体会的越来越深刻了。
圆明园其实是圆明、长春、绮春三个园的总称。按理说,还应该包括现在的北大和清华校园。圆明园的很多景观都是仿全国各地的风景和园林,集众家之长,浓缩自然之灵秀于一园之间。论人工园林,在中国,无出其右,为"万园之园"。像"平湖秋月"、 "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景点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与杭州的风景相比,杭州的胜在自然状态,圆明园更胜在人工的巧妙构思。另外,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景点,人在其中,移步换景,自然连成一片。
夏初,长春园的荷花连成一片,碧玉擎盖、清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赏荷最佳的地点当然是"海岳开襟"了,置身田田荷叶之中,令人想起杭州"曲院风荷"荷叶的翩翩翻翻。
深秋,枯荷也是很有味道的,这个时候,应该站在长春园园中的拱桥上,长天秋色,桥镜残荷,遐思绵绵。
冬天的圆明园,要等到下过几场雪,福海整个结冻了,白茫茫一片的时候去,才有味道。原先在烟波浩淼的福海中间的"蓬岛瑶台",在这个时候居然可以,稳踏冰雪,亲自步入其中,一亲芳泽,令人有飘飘仙去的错觉!
圆明园的春天是短暂的,这是和我的家乡江南相比。江南的春天一般从2月底3月初开始,先是嫩黄的柳芽的爆出,接着,桃花、梨花、海棠、樱花,陆续地绽开,前后2个多月,到五月中的梅雨时节才结束。圆明园的春天似乎来的快,去的也快,桃花在我的印象中只开了半日。早上去的时候,才刚刚绽开的花,到下午就凋谢了。一日里的春天,如此短暂,正因如此,也是如此的宝贵!
到我去圆明园10次以上,几乎游遍圆明园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现在改名为万春园了)三园组成,当时对游人开放的主要是长春园和绮春园,而真正的圆明园,我竟然还没有去过(除了福海)!圆明园部分2000年的时候没有包括在圆明园公园的围墙内,而是被隔离在福海西侧的铁栅栏之外,是一片"废墟",所以有一些零散的房子和人住在这里。除了茂盛高大的杨树,古老苍劲的油松,就是荒草、土坡和石头。但是就是在这里,我才感觉到了真真正正的圆明园- -虽然是一片废墟,但她的幽静之美,仍然强烈地透露出来。
与长春、绮春园不同,这里还没有被破坏开发过,因此保留了很多以前园林的痕迹:小径是原来的小径,曲缓通幽;山坡是以前的山坡,不高不低,恰好藏住下一处的风景,给人以移步换景,别有天地的惊喜;石头也是原来的石头,虽然残颓了,但还是留在了原地,无声细语。就算是现在长满荒草的沟壑,也可以想见,以前摇舟在各处风景间穿行的情景。总之,无一处不安排巧妙,无一处不恰到好处,无论是山坡的高低,小径的深浅,沟河的连贯,亭台的点缀和驻足,树木的遮挡、位置也恰到好处。身临其境,令人对这一切的安排,心领神会,又非常之自然,衔接的天衣无缝,真正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意境。由于是废园,还没有开发,所以恰好保留了这种原滋原味的巧妙安排,这是长春园和绮春园,所没有的(或者体现的比较少的)。现在长春园和绮春园的建筑和道路都是后台重建的,和自然环境有很大的不和谐。这个荒废了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有人在这里养鱼、种树、居住,好像还有一段射击靶场的痕迹,但仍然掩藏不住她惊人的美丽。她是如此娴静,一年四季,仿佛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仙境。
但是没有想到,2003年,我再到圆明园的时候,整治圆明园里的民居(这个应该整治、迁出),竟然有推土机在大片将那些土坡推平,将巨大的树木推到,将原来的路径抹去--那个连八国联军的战火也没有焚烧掉的圆明园竟就这样被抹平了!!!随同一起被抹平的是我们先辈们创造的那种比例额的协调美、空间美,那种如国画般的园林美,没有了原来的实体,就再也不能复原和重复了!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挽回的。<<科学时报>>在《圆明园已经牺牲了 但意义重大》中这样追问道:"圆明园事件暴露出我国文物保护什么问题?砍伐灌木应由谁来承担责任?扼杀自然和野性,崇尚人工的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什么? 圆明园事件带给我们哪些层面的启示?"其实圆明园的精髓在于人工景观和自然的高度和谐和一致。所以不存在"扼杀自然和野性",以及"崇尚人工的城市景观"的对立,圆明园本身就是全人工的杰作(相比之下,杭州西湖才可以说自然和人工的结合)。正是对这个人工作品的无知(对园林树木的种植位置、山坡的设置、每一块石头的设置等等的奥妙和独具匠心的无知),才会造成推土机进圆明园推平一切的无知。所以一些媒体关于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争论,本身就错了,没批评在点子上。不明白这种园林布局的道理,就不明白园林的美其实不是有没有这颗树,而是这颗树种在哪里?种在什么位置上,空间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一种整体的美。一个人的五官也许没有一样是特别美的,但是加在一起,就觉的特别的和谐、特别的美,就是这个道理。
2005年我在电视里又看到《圆明园湖底防渗漏工程引争议的报道》,圆明园的自然状态又一次遭到人为破坏!在这个到处是工地的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大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建筑被破坏的事情似乎太司空见惯了。流淌着唐诗的韵味的三峡淹没了,古老的城墙被拆除了......不论好坏,似乎一切都要为一个新的世界让开道路。幸运的事是,作为一个很后来的人,我竟无意间有幸窥见过圆明园这个有着太多历史意味和沧桑的地方那遗留下来的惊人的美,而这个美从今往后可能将成为一个永久的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