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过马路,学了经济学之后,明白了遵守交通规则,虽然限制了个人的通行效率,最终使大家的效率都提高了的道理,所以我在在北京中关村的一路口,决计要等绿灯亮了才过马路。
等了1分钟后,有2-3人乘汽车经过的空隙,比较迅速地小跑穿过马路了。
4分钟后,汽车变的比较少,有,也是隔比较长的路段和时间,才过去一辆。这个时候,有了穿过马路比较大的条件了。事实上,又有年轻人,借着这个时机,眼明脚快地过去了。
6分钟后,基本没有什么车辆了,行人在斑马线上比较多了,有部分人开始穿过马路,虽然还是红灯。
8分钟后,行人基本穿行完毕,汽车还在等红绿灯,这个时候马路出现了闲置状态。
10分钟后,才变成绿灯,我才穿过马路,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已经早就穿过马路了,离第一个穿过马路的机会主义者,我整整多等待了9分钟。
这样,我学了经济学原理后,过马路,按照经济学的效率原则,反而慢了,效率更差了,象傻帽一样一个人站在那里!
这里涉及到红绿灯的时间设置问题(制度经济学),如果有一个比较恰当的红绿灯设置,当然会提高通行效率。
另外,上面的通行方案是不是真的提高通行效率了?或者说,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是不是就是最优?首先1分钟-6分钟,这段时间,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穿行,或多或少,肯定牺牲了车辆的通行效率。另外穿行的人的判断很可能不那么可靠,结果安全也是很大的问题。所以从整体的效率来讲,闯红灯后的效率肯定是降低了。这个是比较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即所有个人理性的选择的解,并不是最优的。那么8-10分钟这段空闲的时间,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可以闯红灯呢?这样做,很明显是提高了整体和个人的效率,何乐而不为呢?应该说,还是有问题的,这段时间应该看做是制度规则还可以改善的边际价格,但也是制度价格的一部分,你不能只买西瓜的瓤而不买西瓜的皮,任何制度规则都是有遵守成本的。当这个成本变的无限大时,人们往往就不再遵守它了。因此,8-10分钟应该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所以应该遵守。当然,如果能改进一下,当然更好,比如改红绿灯为交警手动控制等,这样可以节省的这个2分钟的价值的价格就体现在这位交警的劳动中了,他可以得到工资。
所以,首先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经济制度,然后是人人严格的遵守(市场经济下的新的道德要求,可以参见茅于轼教授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这样才是有效率和效率最优的,才是符合经济学的。这个制度,是需要调整和维护的,这个也需要成本,当成本高于产生的价值时,就没有必要调整,;当成本低于价格,就调整制度规则,用更有效的来替代,这样就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所以经济制度问题,说到底还是价格的最优的问题,这个调整的途径通不通畅,制度价格的形成的因素参与的充分不充分,直接影响了制度的效率的形成。所以我们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让市场经济的价格杠杆发挥作用,通过价格、效率的博弈来形成一套比较高效的,适合我们国家的体制。那种从上到下制定的政策制度,总是值得怀疑的;只有这种经过市场博弈、选择,最后能形成价格的制度和契约,是比较长久和常用常新的。
以上就是我过马路想到的,事实是当时有这个念头,现在坐在这里想想明白。
1 条评论:
我的天~~~明天我过马路要是也想这么多就被车撞死了,哈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