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应同学7月7日十年之约,至杭州,住玉古饭店。
初见时,十年前熟悉的面孔重现,如梦恍然。
晚饭席间,把酒续话,谈笑风生,戏谑之能见长,不觉已至深夜,弦月西沉。女生先行告辞,男生作秉烛夜游。至青芝坞、灵峰探梅。故地旧景,昔日此时,一时交织,感喟良多矣。回饭店后复卧谈至丑时初刻,方沉睡去。
7月7日,依约至曲院风荷湛碧楼画舫。荷叶清香扑鼻,荷花亭亭出水,同学鱼贯而来,人至而呼,阵阵惊喜。同学三三两两就座,各自叙话,湖光山色、爽籁清风、人影花影,如在梦境。至正午,人齐开席,谢老师之恩,叙同学之谊,忆旧时之游,追昔日之诚。不觉酒酣耳热,日轮西沉。意犹未尽,遂移地更席再战。良宵易逝,同学陆续将要离去,此别之后,又将关山万重,再见复又不知何年,依依之情,不忍就别矣。
7月8日,湖畔复留连一日,与同学一一惜别,聚一而别数,人何以堪?至苍山暮远,方怅怅归浦江去。
今人已在百里之外,心渐疑是梦多,是以缀文叙意,以宽心肠,以志记忆,以待来年矣。
有诗为证:
星期五, 六月 01, 2007
践行与真诚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对新儒家有过一段时间的热度,特别是熊十力和牟宗三比较欣赏,尤其是熊十力的人格魅力非常倾慕,新儒家的思想也非常折服,可惜当时的环境没有一个可以讨论和深入的对象,找到的资料也非常有限,也就放下了。熊十力自传中描述自己好像被家里人忘记了,没有受家里任何影响,而一直有一个比较自由的人生空间,那种我想像的他独自一人、无人注意的神态,一直到今天都历历在目,好像亲见一样。
熊十力在北大教书,北大好像现在很少有人研究他,2000年的时候有个韩国的博士生论文是写他的,其它的情况,我就了解甚少了。今天听了韦政通教授的《迈向学问之路 影响我的几个老师》的讲演,使我又想起了新儒家的概念和往事的记忆。韦教授讲述了影响他人生和学术道路的几个老师和朋友: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殷海观的故事,最后还深情地回忆起和他相濡以沫40多年的于2003去世的妻子。对年轻人怎么做人、怎么做学问,良益颇多。通过他的讲述,那种新儒家的精神取向和特质,立刻生动起来,我又仿佛感受到了五四以来那种自由、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师生友情来了。
我想新儒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践行与真诚,而这种精神,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能最深刻最好的传达给学生,这是我听韦教授演讲时的最大感受,这个印象和读熊十力和其它新儒家的书时的感觉是一致的。下面是新儒家的谱系:
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
第二代是1950年至1979年,代表哲学家为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
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
韦教授应该算跨二、三代的新儒家。
现在网上对新儒家讨论比较多,其中有一个问题提出:“现代新儒家必须面对一个悖论:一个既然自由主义就是其终极目标,何必多此一举,非得从自身传统中去绕一圈,再转向西方文明?”又认为:“如果现代新儒家一味抱残守缺,势必不见容于现代社会。这是现代新儒家的又一大困境。”
我觉得还要落实到践行两个字上。自由主义是目标,新儒家是通达的其中一条比较适合中国的道路。美国可以有美国的自由主义(有实用主义的特色),欧洲有欧洲的自由主义(有欧洲的传统特色),中国当然也有自己的自由主义(传统儒家特色)。虽说是目标和道路,但是是体用而一的关系。
既然可以有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等等,为什么不能有新儒家在中国人精神层面的践履?这“绕一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全世界只有一种美国式的自由主义,恐怕是非常乏味的和不自由的(对中国人来说)。文化差异是智慧的差异,对全球化的今天是特别重要的。《现代新儒家:使命决定宿命》这篇文章的作者的西化立场是再明显不过的,想必真正严肃的西方学者都不会这样轻视对待新儒家的思想,也就不值一辩了。
听说唐君毅的学生在香港有用新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践行,这个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儒家的传统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是要积极进取实践的。虽然环境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种精神永远是同一种精神,是同一种人生哲学。名言虽然有变,此“心”不变。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一个古代和近现代的转承。而心学落在践行上就是一个“真诚”的问题。从宋明理学开始其实中国已经开始应对变化的理论准备了。
《现代新儒家:使命决定宿命》的作者想必是受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他的标题《国学热与《丧家狗》之争》就可以看出。批判是需要的,处境(有传统以及向现代化转折阶段)也是要承认的,还需要有承担,就是践行。而不是批判一通,解构所有东西,最后自己说的话,自己都不相信了,这就是虚无主义了。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价值失落,应该转向向这样一个任务:全球化挑战下,人(社会人、传统人、文化人、自然人等等)如何可能?这个恐怕是需要我们去正视和面对的。
记得,高中的时候学雷锋,我就觉的很对啊,他的那种在小事中提高自己的修养的做法很对我的胃口,更本没有考虑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什么的,真诚地面对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是我想要的啊!从这一点说,雷锋也可以算一个新儒家的践行者。(如果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中国传统没有什么关系,当然可以不必面对这个传统,如果出生在中国或者习俗中就有传统的影响,想后天对传统有免疫,这是不可能的,唯有从传统中来超越传统)。
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使全球化的程度大大地增强了,互联网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远远还没有被正确估量出来,这个影响正在发生中。1996年的时候新儒家的资料了了可数,且研究的人了了可数,有机缘能碰到好老师,向他请教的可能性更加小。加上取得这些资源的费用非常之高,代价也很高。(中国传统学术基本是家学一样的东西,重师承和私人关系,缺少“我爱老师,更爱真理”的精神,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就是传统学术技艺传授的保守性;另一层就是指比较注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我更认为后一种才是真正本意,与西方的追求真理不同,儒家是追求践行的,所以言传身教就比较重要和突出了,当然真理也是同样重要的,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所以这种认为中国没有“我爱老师,更爱真理”的精神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向老师学习的就是真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学术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就是更爱真理?!所以应该说中国也有这样的话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却不同了,世界的学术处在同一个时空了,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示在我们面前。思想和信息交流也是空前的。这个革命甚至要超过过去翻天覆地的20世纪。世界正在加速中。国家、民族、个人、历史、地域、生活、传统等等观念正在被重新打破,一个暂新的世界正呼之欲出...(互联网是自由主义的最好的一个形式和实现:web1.0是一种民主集中的实践(信息透明和投票);而web2.0则注重用户权利和个性,就是互联网自由主义的觉醒了。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比较混乱,没有一种自觉,我想和缺乏新儒家的精神有关,要么食古不化(一些传统网站),要么全盘西化(模仿国外网站),缺少独创,这和无根状态是很有关系的。)
在更加剧烈的变革中,新儒家的实践是很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有一个这样厚实的传统智慧在我们身后,我们才不会在变化中茫然迷失自己。我想儒家的传统还会继续下去,一个有多样性的自由主义的世界正在来临。
熊十力在北大教书,北大好像现在很少有人研究他,2000年的时候有个韩国的博士生论文是写他的,其它的情况,我就了解甚少了。今天听了韦政通教授的《迈向学问之路 影响我的几个老师》的讲演,使我又想起了新儒家的概念和往事的记忆。韦教授讲述了影响他人生和学术道路的几个老师和朋友: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殷海观的故事,最后还深情地回忆起和他相濡以沫40多年的于2003去世的妻子。对年轻人怎么做人、怎么做学问,良益颇多。通过他的讲述,那种新儒家的精神取向和特质,立刻生动起来,我又仿佛感受到了五四以来那种自由、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师生友情来了。
我想新儒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践行与真诚,而这种精神,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能最深刻最好的传达给学生,这是我听韦教授演讲时的最大感受,这个印象和读熊十力和其它新儒家的书时的感觉是一致的。下面是新儒家的谱系:
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
第二代是1950年至1979年,代表哲学家为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
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
韦教授应该算跨二、三代的新儒家。
现在网上对新儒家讨论比较多,其中有一个问题提出:“现代新儒家必须面对一个悖论:一个既然自由主义就是其终极目标,何必多此一举,非得从自身传统中去绕一圈,再转向西方文明?”又认为:“如果现代新儒家一味抱残守缺,势必不见容于现代社会。这是现代新儒家的又一大困境。”
我觉得还要落实到践行两个字上。自由主义是目标,新儒家是通达的其中一条比较适合中国的道路。美国可以有美国的自由主义(有实用主义的特色),欧洲有欧洲的自由主义(有欧洲的传统特色),中国当然也有自己的自由主义(传统儒家特色)。虽说是目标和道路,但是是体用而一的关系。
既然可以有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等等,为什么不能有新儒家在中国人精神层面的践履?这“绕一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全世界只有一种美国式的自由主义,恐怕是非常乏味的和不自由的(对中国人来说)。文化差异是智慧的差异,对全球化的今天是特别重要的。《现代新儒家:使命决定宿命》这篇文章的作者的西化立场是再明显不过的,想必真正严肃的西方学者都不会这样轻视对待新儒家的思想,也就不值一辩了。
听说唐君毅的学生在香港有用新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践行,这个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儒家的传统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是要积极进取实践的。虽然环境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种精神永远是同一种精神,是同一种人生哲学。名言虽然有变,此“心”不变。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一个古代和近现代的转承。而心学落在践行上就是一个“真诚”的问题。从宋明理学开始其实中国已经开始应对变化的理论准备了。
《现代新儒家:使命决定宿命》的作者想必是受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他的标题《国学热与《丧家狗》之争》就可以看出。批判是需要的,处境(有传统以及向现代化转折阶段)也是要承认的,还需要有承担,就是践行。而不是批判一通,解构所有东西,最后自己说的话,自己都不相信了,这就是虚无主义了。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价值失落,应该转向向这样一个任务:全球化挑战下,人(社会人、传统人、文化人、自然人等等)如何可能?这个恐怕是需要我们去正视和面对的。
记得,高中的时候学雷锋,我就觉的很对啊,他的那种在小事中提高自己的修养的做法很对我的胃口,更本没有考虑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什么的,真诚地面对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是我想要的啊!从这一点说,雷锋也可以算一个新儒家的践行者。(如果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中国传统没有什么关系,当然可以不必面对这个传统,如果出生在中国或者习俗中就有传统的影响,想后天对传统有免疫,这是不可能的,唯有从传统中来超越传统)。
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使全球化的程度大大地增强了,互联网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远远还没有被正确估量出来,这个影响正在发生中。1996年的时候新儒家的资料了了可数,且研究的人了了可数,有机缘能碰到好老师,向他请教的可能性更加小。加上取得这些资源的费用非常之高,代价也很高。(中国传统学术基本是家学一样的东西,重师承和私人关系,缺少“我爱老师,更爱真理”的精神,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就是传统学术技艺传授的保守性;另一层就是指比较注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我更认为后一种才是真正本意,与西方的追求真理不同,儒家是追求践行的,所以言传身教就比较重要和突出了,当然真理也是同样重要的,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所以这种认为中国没有“我爱老师,更爱真理”的精神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向老师学习的就是真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学术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就是更爱真理?!所以应该说中国也有这样的话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却不同了,世界的学术处在同一个时空了,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示在我们面前。思想和信息交流也是空前的。这个革命甚至要超过过去翻天覆地的20世纪。世界正在加速中。国家、民族、个人、历史、地域、生活、传统等等观念正在被重新打破,一个暂新的世界正呼之欲出...(互联网是自由主义的最好的一个形式和实现:web1.0是一种民主集中的实践(信息透明和投票);而web2.0则注重用户权利和个性,就是互联网自由主义的觉醒了。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比较混乱,没有一种自觉,我想和缺乏新儒家的精神有关,要么食古不化(一些传统网站),要么全盘西化(模仿国外网站),缺少独创,这和无根状态是很有关系的。)
在更加剧烈的变革中,新儒家的实践是很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有一个这样厚实的传统智慧在我们身后,我们才不会在变化中茫然迷失自己。我想儒家的传统还会继续下去,一个有多样性的自由主义的世界正在来临。
星期二, 四月 24, 2007
2000,我的圆明园
2000年的9月份,我从广州初来到北京的时候,感觉像风一样的自由。
我就住在圆明园南的福缘里,据说这里以前也是圆明园的一部份--内务府的所在。圆明园的南面有几个村子,有不少外来务工的和老北京住在这里。由于靠近北大、清华,所以有不少租房子的学生。穿过这几个村子,有一条僻静的小路,通向圆明园内,本地人都知道这个捷径,因此,才有了这不必绕远道,通过30元一张门票的圆明园南大门,亲近圆明园的机会。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圆明园内散散步,这成了住在旁边的居民的天然福利了。
我以前听说过圆明园有个画家村,后来被取缔的故事。选择圆明园作为绘画的根据地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个道理,我慢慢体会的越来越深刻了。
圆明园其实是圆明、长春、绮春三个园的总称。按理说,还应该包括现在的北大和清华校园。圆明园的很多景观都是仿全国各地的风景和园林,集众家之长,浓缩自然之灵秀于一园之间。论人工园林,在中国,无出其右,为"万园之园"。像"平湖秋月"、 "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景点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与杭州的风景相比,杭州的胜在自然状态,圆明园更胜在人工的巧妙构思。另外,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景点,人在其中,移步换景,自然连成一片。

夏初,长春园的荷花连成一片,碧玉擎盖、清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赏荷最佳的地点当然是"海岳开襟"了,置身田田荷叶之中,令人想起杭州"曲院风荷"荷叶的翩翩翻翻。
深秋,枯荷也是很有味道的,这个时候,应该站在长春园园中的拱桥上,长天秋色,桥镜残荷,遐思绵绵。
冬天的圆明园,要等到下过几场雪,福海整个结冻了,白茫茫一片的时候去,才有味道。原先在烟波浩淼的福海中间的"蓬岛瑶台",在这个时候居然可以,稳踏冰雪,亲自步入其中,一亲芳泽,令人有飘飘仙去的错觉!
圆明园的春天是短暂的,这是和我的家乡江南相比。江南的春天一般从2月底3月初开始,先是嫩黄的柳芽的爆出,接着,桃花、梨花、海棠、樱花,陆续地绽开,前后2个多月,到五月中的梅雨时节才结束。圆明园的春天似乎来的快,去的也快,桃花在我的印象中只开了半日。早上去的时候,才刚刚绽开的花,到下午就凋谢了。一日里的春天,如此短暂,正因如此,也是如此的宝贵!
到我去圆明园10次以上,几乎游遍圆明园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现在改名为万春园了)三园组成,当时对游人开放的主要是长春园和绮春园,而真正的圆明园,我竟然还没有去过(除了福海)!圆明园部分2000年的时候没有包括在圆明园公园的围墙内,而是被隔离在福海西侧的铁栅栏之外,是一片"废墟",所以有一些零散的房子和人住在这里。除了茂盛高大的杨树,古老苍劲的油松,就是荒草、土坡和石头。但是就是在这里,我才感觉到了真真正正的圆明园- -虽然是一片废墟,但她的幽静之美,仍然强烈地透露出来。
与长春、绮春园不同,这里还没有被破坏开发过,因此保留了很多以前园林的痕迹:小径是原来的小径,曲缓通幽;山坡是以前的山坡,不高不低,恰好藏住下一处的风景,给人以移步换景,别有天地的惊喜;石头也是原来的石头,虽然残颓了,但还是留在了原地,无声细语。就算是现在长满荒草的沟壑,也可以想见,以前摇舟在各处风景间穿行的情景。总之,无一处不安排巧妙,无一处不恰到好处,无论是山坡的高低,小径的深浅,沟河的连贯,亭台的点缀和驻足,树木的遮挡、位置也恰到好处。身临其境,令人对这一切的安排,心领神会,又非常之自然,衔接的天衣无缝,真正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意境。由于是废园,还没有开发,所以恰好保留了这种原滋原味的巧妙安排,这是长春园和绮春园,所没有的(或者体现的比较少的)。现在长春园和绮春园的建筑和道路都是后台重建的,和自然环境有很大的不和谐。这个荒废了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有人在这里养鱼、种树、居住,好像还有一段射击靶场的痕迹,但仍然掩藏不住她惊人的美丽。她是如此娴静,一年四季,仿佛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仙境。
但是没有想到,2003年,我再到圆明园的时候,整治圆明园里的民居(这个应该整治、迁出),竟然有推土机在大片将那些土坡推平,将巨大的树木推到,将原来的路径抹去--那个连八国联军的战火也没有焚烧掉的圆明园竟就这样被抹平了!!!随同一起被抹平的是我们先辈们创造的那种比例额的协调美、空间美,那种如国画般的园林美,没有了原来的实体,就再也不能复原和重复了!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挽回的。<<科学时报>>在《圆明园已经牺牲了 但意义重大》中这样追问道:"圆明园事件暴露出我国文物保护什么问题?砍伐灌木应由谁来承担责任?扼杀自然和野性,崇尚人工的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什么? 圆明园事件带给我们哪些层面的启示?"其实圆明园的精髓在于人工景观和自然的高度和谐和一致。所以不存在"扼杀自然和野性",以及"崇尚人工的城市景观"的对立,圆明园本身就是全人工的杰作(相比之下,杭州西湖才可以说自然和人工的结合)。正是对这个人工作品的无知(对园林树木的种植位置、山坡的设置、每一块石头的设置等等的奥妙和独具匠心的无知),才会造成推土机进圆明园推平一切的无知。所以一些媒体关于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争论,本身就错了,没批评在点子上。不明白这种园林布局的道理,就不明白园林的美其实不是有没有这颗树,而是这颗树种在哪里?种在什么位置上,空间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一种整体的美。一个人的五官也许没有一样是特别美的,但是加在一起,就觉的特别的和谐、特别的美,就是这个道理。
2005年我在电视里又看到《圆明园湖底防渗漏工程引争议的报道》,圆明园的自然状态又一次遭到人为破坏!在这个到处是工地的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大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建筑被破坏的事情似乎太司空见惯了。流淌着唐诗的韵味的三峡淹没了,古老的城墙被拆除了......不论好坏,似乎一切都要为一个新的世界让开道路。幸运的事是,作为一个很后来的人,我竟无意间有幸窥见过圆明园这个有着太多历史意味和沧桑的地方那遗留下来的惊人的美,而这个美从今往后可能将成为一个永久的迷!
我就住在圆明园南的福缘里,据说这里以前也是圆明园的一部份--内务府的所在。圆明园的南面有几个村子,有不少外来务工的和老北京住在这里。由于靠近北大、清华,所以有不少租房子的学生。穿过这几个村子,有一条僻静的小路,通向圆明园内,本地人都知道这个捷径,因此,才有了这不必绕远道,通过30元一张门票的圆明园南大门,亲近圆明园的机会。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圆明园内散散步,这成了住在旁边的居民的天然福利了。
我以前听说过圆明园有个画家村,后来被取缔的故事。选择圆明园作为绘画的根据地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个道理,我慢慢体会的越来越深刻了。
圆明园其实是圆明、长春、绮春三个园的总称。按理说,还应该包括现在的北大和清华校园。圆明园的很多景观都是仿全国各地的风景和园林,集众家之长,浓缩自然之灵秀于一园之间。论人工园林,在中国,无出其右,为"万园之园"。像"平湖秋月"、 "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景点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与杭州的风景相比,杭州的胜在自然状态,圆明园更胜在人工的巧妙构思。另外,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景点,人在其中,移步换景,自然连成一片。

夏初,长春园的荷花连成一片,碧玉擎盖、清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赏荷最佳的地点当然是"海岳开襟"了,置身田田荷叶之中,令人想起杭州"曲院风荷"荷叶的翩翩翻翻。
深秋,枯荷也是很有味道的,这个时候,应该站在长春园园中的拱桥上,长天秋色,桥镜残荷,遐思绵绵。
冬天的圆明园,要等到下过几场雪,福海整个结冻了,白茫茫一片的时候去,才有味道。原先在烟波浩淼的福海中间的"蓬岛瑶台",在这个时候居然可以,稳踏冰雪,亲自步入其中,一亲芳泽,令人有飘飘仙去的错觉!
圆明园的春天是短暂的,这是和我的家乡江南相比。江南的春天一般从2月底3月初开始,先是嫩黄的柳芽的爆出,接着,桃花、梨花、海棠、樱花,陆续地绽开,前后2个多月,到五月中的梅雨时节才结束。圆明园的春天似乎来的快,去的也快,桃花在我的印象中只开了半日。早上去的时候,才刚刚绽开的花,到下午就凋谢了。一日里的春天,如此短暂,正因如此,也是如此的宝贵!
到我去圆明园10次以上,几乎游遍圆明园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现在改名为万春园了)三园组成,当时对游人开放的主要是长春园和绮春园,而真正的圆明园,我竟然还没有去过(除了福海)!圆明园部分2000年的时候没有包括在圆明园公园的围墙内,而是被隔离在福海西侧的铁栅栏之外,是一片"废墟",所以有一些零散的房子和人住在这里。除了茂盛高大的杨树,古老苍劲的油松,就是荒草、土坡和石头。但是就是在这里,我才感觉到了真真正正的圆明园- -虽然是一片废墟,但她的幽静之美,仍然强烈地透露出来。
与长春、绮春园不同,这里还没有被破坏开发过,因此保留了很多以前园林的痕迹:小径是原来的小径,曲缓通幽;山坡是以前的山坡,不高不低,恰好藏住下一处的风景,给人以移步换景,别有天地的惊喜;石头也是原来的石头,虽然残颓了,但还是留在了原地,无声细语。就算是现在长满荒草的沟壑,也可以想见,以前摇舟在各处风景间穿行的情景。总之,无一处不安排巧妙,无一处不恰到好处,无论是山坡的高低,小径的深浅,沟河的连贯,亭台的点缀和驻足,树木的遮挡、位置也恰到好处。身临其境,令人对这一切的安排,心领神会,又非常之自然,衔接的天衣无缝,真正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意境。由于是废园,还没有开发,所以恰好保留了这种原滋原味的巧妙安排,这是长春园和绮春园,所没有的(或者体现的比较少的)。现在长春园和绮春园的建筑和道路都是后台重建的,和自然环境有很大的不和谐。这个荒废了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有人在这里养鱼、种树、居住,好像还有一段射击靶场的痕迹,但仍然掩藏不住她惊人的美丽。她是如此娴静,一年四季,仿佛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仙境。
但是没有想到,2003年,我再到圆明园的时候,整治圆明园里的民居(这个应该整治、迁出),竟然有推土机在大片将那些土坡推平,将巨大的树木推到,将原来的路径抹去--那个连八国联军的战火也没有焚烧掉的圆明园竟就这样被抹平了!!!随同一起被抹平的是我们先辈们创造的那种比例额的协调美、空间美,那种如国画般的园林美,没有了原来的实体,就再也不能复原和重复了!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挽回的。<<科学时报>>在《圆明园已经牺牲了 但意义重大》中这样追问道:"圆明园事件暴露出我国文物保护什么问题?砍伐灌木应由谁来承担责任?扼杀自然和野性,崇尚人工的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什么? 圆明园事件带给我们哪些层面的启示?"其实圆明园的精髓在于人工景观和自然的高度和谐和一致。所以不存在"扼杀自然和野性",以及"崇尚人工的城市景观"的对立,圆明园本身就是全人工的杰作(相比之下,杭州西湖才可以说自然和人工的结合)。正是对这个人工作品的无知(对园林树木的种植位置、山坡的设置、每一块石头的设置等等的奥妙和独具匠心的无知),才会造成推土机进圆明园推平一切的无知。所以一些媒体关于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争论,本身就错了,没批评在点子上。不明白这种园林布局的道理,就不明白园林的美其实不是有没有这颗树,而是这颗树种在哪里?种在什么位置上,空间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一种整体的美。一个人的五官也许没有一样是特别美的,但是加在一起,就觉的特别的和谐、特别的美,就是这个道理。
2005年我在电视里又看到《圆明园湖底防渗漏工程引争议的报道》,圆明园的自然状态又一次遭到人为破坏!在这个到处是工地的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大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建筑被破坏的事情似乎太司空见惯了。流淌着唐诗的韵味的三峡淹没了,古老的城墙被拆除了......不论好坏,似乎一切都要为一个新的世界让开道路。幸运的事是,作为一个很后来的人,我竟无意间有幸窥见过圆明园这个有着太多历史意味和沧桑的地方那遗留下来的惊人的美,而这个美从今往后可能将成为一个永久的迷!
星期二, 三月 27, 2007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记得那是2003年的暮春时节,在杭州西湖的岳坟旁,又偶然碰到了黄邦达老教授。
他是上海人,一口的上海话,人很热情,对学术非常执着和认真。以前我在学校时,经常到他们家讨论问题,他总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现在,我回杭州不到两月,又在西湖边遇见,真是有莫大的缘分啊!
以前我不知道,他对医学这样感兴趣,是因为他爱人患了癌症,所以见面的时候,我还问阿姨还好。他说去年就已经去世了。令人唏嘘不已!以前,我去他们家时,阿姨总是泡一杯热腾腾的茶,端给我,人非常的慈祥和善良,我和她也是很投缘的,她也是浙大的老教授。现在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竟已物是人非了!
黄教授对中医等的研究,走的是科学分析的路子,为打通中西医的隔阂,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我对他那种科学的精神非常佩服,听他聊天,如沐春风。他说他现在还在继续研究,还写了厚厚的论文。他的努力早已超越了个人的因素。
五月,他告诉我费伦教授在浙农大有一个讲座,让我也去听听。他是极力推崇费教授的研究的。可惜,我为工作所困,没去成。我在杭州几个月,我去看望黄教授两次,他来看我两次,一次不遇。
是年9月份,我又要离开杭州了,临别的时候,我去拜访他,谈到以后的打算。他说杭州已经没有什么亲戚了,可能要到美国的儿子那里去。白头飘零海外,平生谁话孤山?
现在时间又过了3年多了,此生未系是萍舟,西子湖畔有旧友,水阔山长渺无际,记得身在画中游。
附: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或《人体使用手册》,以念旧人!
他是上海人,一口的上海话,人很热情,对学术非常执着和认真。以前我在学校时,经常到他们家讨论问题,他总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现在,我回杭州不到两月,又在西湖边遇见,真是有莫大的缘分啊!
以前我不知道,他对医学这样感兴趣,是因为他爱人患了癌症,所以见面的时候,我还问阿姨还好。他说去年就已经去世了。令人唏嘘不已!以前,我去他们家时,阿姨总是泡一杯热腾腾的茶,端给我,人非常的慈祥和善良,我和她也是很投缘的,她也是浙大的老教授。现在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竟已物是人非了!
黄教授对中医等的研究,走的是科学分析的路子,为打通中西医的隔阂,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我对他那种科学的精神非常佩服,听他聊天,如沐春风。他说他现在还在继续研究,还写了厚厚的论文。他的努力早已超越了个人的因素。
五月,他告诉我费伦教授在浙农大有一个讲座,让我也去听听。他是极力推崇费教授的研究的。可惜,我为工作所困,没去成。我在杭州几个月,我去看望黄教授两次,他来看我两次,一次不遇。
是年9月份,我又要离开杭州了,临别的时候,我去拜访他,谈到以后的打算。他说杭州已经没有什么亲戚了,可能要到美国的儿子那里去。白头飘零海外,平生谁话孤山?
现在时间又过了3年多了,此生未系是萍舟,西子湖畔有旧友,水阔山长渺无际,记得身在画中游。
附: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或《人体使用手册》,以念旧人!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