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五月 28, 2007

“古龙式”的读书

最近在国图做“古龙式”的读书--古龙式的读书指相对于“金庸式”先叙述背景,再展开的整体性比较强的小说叙述风格,而是从一点,一个线头,拉拉拉,拉出整件毛衣,或者有点象“瞎子摸象”式的读书。

“金庸式”的读书方法的好处是系统、扎实,缺点是有点死板,按部就班,缺少创造、和阅读参与,难免令人生厌。为了了解概貌,经常需要先泛读,再精读。但往往泛读后就不去精读了。

“古龙式”的读书方法好处是自由自在、由兴趣而去阅读,所以比较认真、仔细,有对照和思考,所以近乎精读。缺点是比较不系统,和偶然性太大。这个缺点也是可以克服的,点的积累最后还是会出现面和成体系的知识的。

现代大学的教育,也不外乎以上两种方式:注重经典的强调必修课的古典派大学 和 强调自由选修的自由派大学,或者取其折中。

最近阅读才知道“大学运动”这个词,蔡元培开创的北京大学,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毛泽东的延安大学、蒋介石支持的战时大学(西南联校)、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展开的乡村教育、毛泽东开创的五七道路,知识青年下乡、邓小平设计的经济特区充当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大学运动”--既将大学的教育模式理念的运用和推广以及和实践的结合。可见正是这自由精神和实践理性,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这些经验反过来,又被说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上的认识和道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读了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与历史》就有很多可以重新思考的地方。施特劳斯将苏格拉底分为:前期的攻击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和后期的维护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前期的攻击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正对应着现代性,而后期的维护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却被忽略了,他的工作就是区分出这两个阶段的苏格拉底,为现代和后现代思想找到一条政治哲学的出路。他的工作和他的老师海德格尔的对现代哲学的终结工作很相似。他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海德格尔的参照系,参照起来,也许可以更好的理解他和他的老师的思想。

虽然表面上我们不承认西化,但在哲学问题上那还有意识形态的问题和国家民族的特殊性或者西化的问题,中国哲学这个名称十分的可疑,作为学问应该称中国哲学史或者思想史比较妥当。中国哲学如果理解为中国的智慧,那么在如何应对和理解现代世界的问题上,还没有作出自己的贡献以前,它是没有的,它至多还是前哲学的中国哲学史问题。中国的“大学运动”还落在现代性的问题上,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中国经济的腾飞正是基于中国的文化特质对现代性的克服上创造的?今天,我们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状况。许多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对于中国在明显违反一些经济学经典规律的基础上取的了经济改革的成功的现象十分好奇,纷纷来到中国或者把中国作为研究的目标,争取经济学理论的巨大突破。如果要寻找原因,我想这个原因很可能在传统中国对现代性的消化和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由此产生的超越中找到。

在问题澄清以前,任何进步和成功都是不太可靠和偶然的。

最近还阅读了:《西方音乐史》、《批判中医》、《B模式: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都是好书,《西方音乐史》中完全没有中国的贡献;《批判中医》批判的现代中医盲目崇古、缺乏自省和反思精神,因而是伪科学的。中医这个名称是相对西医而讲的,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是从中国思想的根上生发出来的理论,自然不能应对现代社会了,好像已经有一些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了(不是那种没有反思的简单混合式的实践)。这种实践以及以前的中医的实践就是对中医发展和认识的最好的回答。同样道理中国的古琴艺术,一直以来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挠、吟等技法也是比较后来的,近代又有不少琴家在试验拓展古琴的表现能力。古琴也好、中医也好,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个表意音系系统(语言学里区分意思的最小语音单位不同),无论什么文化,在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没有自己独特的有力的解决方法和思想,没有做出贡献,那么那种文化就是潜在的和属于历史的。无论中国人也好还是西方人也好,都没有离开过地球,去发展各自的文明。因此那种过分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闭上眼睛,拒绝比较和讨论的态度,正是对传统的最大的漠视,对于西方文明也是这样。这个问题讨论的太多了,让我们回到历史文本(历史不在场了,变成了一种文本)和现实世界中来,《B模式: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就是一本搁置争议、正视我们共同面对的现实的挑战的好书,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污染源,如果中国没有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没有思考问题,那么它就不是一个古老的值得尊敬的文明,它的文明的复兴也是不可能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