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五月 30, 2007

Utopia-乌有之乡

今天第一次参加了一个《乌有之乡》的活动:观看了一个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片子:《激流中国:富人与农民工》。该片子虽然没有什么思想性,但拍的很不错,很深入人物的生活,又能保持一个观察者的冷静和距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北京富翁和一位天津新兴贵族、以及两家在天津打工的农民工的生活和命运,来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虽然是个例,没有数据统计,没有分析比较,但是能够展示出人物生活、工作的各个侧面,恐怕非NHK这样有名的电视台才能拍摄的出。以前看的一些当代中国的记实片,都是反映地层人民生活的比较多,他们相对处于弱势地位,比较容易接受拍摄。该片子拍摄立场比较公正客观,没有强势或者弱势的偏颇,剪辑成片之后,就好像有立场了。

这种反映中国各阶层人的真实生活的纪录片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应该多拍、多放一些,使大家了解事实的真相,或者会促进许多问题的解决和形成对话和理解。以前是在小圈子里的放映,好像武汉也有这样一个小圈子。现在有条件实现--人人拍摄、人人观看了。网上太多娱乐精神的DV了,象这样说真话、睁开眼睛看周围的片子还太少了。中国的互联网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太少了!个人感觉Google就技术和自由主义的实践上结合的很不错。中国互联网抄袭、模仿太多,原创的东西太少了。

应该有这样一个网站:即youtube的专门化的网站--记实片网站

星期一, 五月 28, 2007

“古龙式”的读书

最近在国图做“古龙式”的读书--古龙式的读书指相对于“金庸式”先叙述背景,再展开的整体性比较强的小说叙述风格,而是从一点,一个线头,拉拉拉,拉出整件毛衣,或者有点象“瞎子摸象”式的读书。

“金庸式”的读书方法的好处是系统、扎实,缺点是有点死板,按部就班,缺少创造、和阅读参与,难免令人生厌。为了了解概貌,经常需要先泛读,再精读。但往往泛读后就不去精读了。

“古龙式”的读书方法好处是自由自在、由兴趣而去阅读,所以比较认真、仔细,有对照和思考,所以近乎精读。缺点是比较不系统,和偶然性太大。这个缺点也是可以克服的,点的积累最后还是会出现面和成体系的知识的。

现代大学的教育,也不外乎以上两种方式:注重经典的强调必修课的古典派大学 和 强调自由选修的自由派大学,或者取其折中。

最近阅读才知道“大学运动”这个词,蔡元培开创的北京大学,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毛泽东的延安大学、蒋介石支持的战时大学(西南联校)、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展开的乡村教育、毛泽东开创的五七道路,知识青年下乡、邓小平设计的经济特区充当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大学运动”--既将大学的教育模式理念的运用和推广以及和实践的结合。可见正是这自由精神和实践理性,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这些经验反过来,又被说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上的认识和道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读了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与历史》就有很多可以重新思考的地方。施特劳斯将苏格拉底分为:前期的攻击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和后期的维护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前期的攻击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正对应着现代性,而后期的维护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却被忽略了,他的工作就是区分出这两个阶段的苏格拉底,为现代和后现代思想找到一条政治哲学的出路。他的工作和他的老师海德格尔的对现代哲学的终结工作很相似。他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海德格尔的参照系,参照起来,也许可以更好的理解他和他的老师的思想。

虽然表面上我们不承认西化,但在哲学问题上那还有意识形态的问题和国家民族的特殊性或者西化的问题,中国哲学这个名称十分的可疑,作为学问应该称中国哲学史或者思想史比较妥当。中国哲学如果理解为中国的智慧,那么在如何应对和理解现代世界的问题上,还没有作出自己的贡献以前,它是没有的,它至多还是前哲学的中国哲学史问题。中国的“大学运动”还落在现代性的问题上,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中国经济的腾飞正是基于中国的文化特质对现代性的克服上创造的?今天,我们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状况。许多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对于中国在明显违反一些经济学经典规律的基础上取的了经济改革的成功的现象十分好奇,纷纷来到中国或者把中国作为研究的目标,争取经济学理论的巨大突破。如果要寻找原因,我想这个原因很可能在传统中国对现代性的消化和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由此产生的超越中找到。

在问题澄清以前,任何进步和成功都是不太可靠和偶然的。

最近还阅读了:《西方音乐史》、《批判中医》、《B模式: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都是好书,《西方音乐史》中完全没有中国的贡献;《批判中医》批判的现代中医盲目崇古、缺乏自省和反思精神,因而是伪科学的。中医这个名称是相对西医而讲的,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是从中国思想的根上生发出来的理论,自然不能应对现代社会了,好像已经有一些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了(不是那种没有反思的简单混合式的实践)。这种实践以及以前的中医的实践就是对中医发展和认识的最好的回答。同样道理中国的古琴艺术,一直以来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挠、吟等技法也是比较后来的,近代又有不少琴家在试验拓展古琴的表现能力。古琴也好、中医也好,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个表意音系系统(语言学里区分意思的最小语音单位不同),无论什么文化,在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没有自己独特的有力的解决方法和思想,没有做出贡献,那么那种文化就是潜在的和属于历史的。无论中国人也好还是西方人也好,都没有离开过地球,去发展各自的文明。因此那种过分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闭上眼睛,拒绝比较和讨论的态度,正是对传统的最大的漠视,对于西方文明也是这样。这个问题讨论的太多了,让我们回到历史文本(历史不在场了,变成了一种文本)和现实世界中来,《B模式: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就是一本搁置争议、正视我们共同面对的现实的挑战的好书,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污染源,如果中国没有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没有思考问题,那么它就不是一个古老的值得尊敬的文明,它的文明的复兴也是不可能的!

星期六, 五月 26, 2007

大提琴家Jacqueline du Pre 杜·普蕾

Jacqueline du Pre 杜·普蕾(1944-1987)--英国女大提琴家,就学于伦敦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校,师从威廉·普利斯,并在巴黎师从托特利埃,在莫斯科师从罗斯特罗波维奇.7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961年在威格莫尔音乐厅举行首次独奏会,1962年首次在音乐节大厅演奏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1965年首次在纽约登台也演奏此曲,其演奏充满技巧的魅力.杜·普蕾后与著名钢琴家巴伦勃伊姆结为伉俪,但因患病,1972年就告退舞台,其录音生涯前后不过10年之久.杜·普蕾的演奏技巧十分全面,歌唱性旋律表现迷人,音色变化丰富多彩.她最出色的演奏就是对埃尔加协奏曲的处理,她最珍贵的录音是1971年与巴伦勃伊姆合作的肖邦和弗兰克(由小提琴奏鸣曲改编)的大提琴奏鸣曲,这是她的最后录音.

她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片名:《她比烟花寂寞》或者《狂恋大提琴》( Hilary and Jackie)
导演:安南塔克
演员:艾蜜莉华特森
   瑞秋葛里菲斯
获奖情况: 奥斯卡最佳原配音乐奖

《她比烟花寂寞》是音乐家姊妹-贾桂琳与希拉蕊杜普蕾的真实故事,是对Jacqueline du Pre的礼赞。
《她比烟花寂寞》是纪录片导演安南塔克的剧情长片处女作。塔克融合真实与艺术,以大胆挑□的手法,检视天才黑暗的一面。

  塔克和两位制片-安迪派特森和尼可拉斯肯特,都是杜普蕾的乐迷。当他们听说希拉蕊以及她的弟弟皮尔斯杜普蕾,打算以他们自己的观点,出书描写贾桂琳那令人难堪、甚至惊世骇俗的一生,他们都觉得很好奇。从一开始,导演及两位制片就明白告诉杜普蕾的亲人,这部电影乃是改编自一本传记。(狂恋大提琴〉受杜普蕾的事迹的启发,但并非完全重现杜普蕾的一生,也不是纪录片。塔克解释道:「一旦开机,你就是在做主观的决定。我们当然会向贾姬的精神致敬,但是我们也会以自己的观点,去让大家知道,身为贾姬是什么感觉,身为希拉蕊又是什么感觉。


星期二, 五月 08, 2007

品位与职位

今天听了阎步克教授的中国的等级制度的一个讲座。他将中国的一切等级地位分为“品位”和“职位”:品位,以人分,因人设官,是一种身份管理;职位,以事分,为职择人,是一种岗位管理。从此入手,来梳理中国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1、周朝:以品位分等为主。
2、汉代,职位分等为主,职位之外,几乎无品位分等。
3、魏晋南北朝,以品位分等为主
4、唐宋,品位分等为主
5、明清,职位分等又占优势,品位分等居次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现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受传统影响还是很大的,基本是清末和民国的延续:职位分等与品位分等两者都有。

阎教授以南京贡院的规模为例(可以同时容纳上万人同时考试),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在现当代也是没有的,这说明了中国的官阶制度的发达和精细,也有一定的效率和优势,进而提出了和黄仁宇先生认为的“中国古代没有有效的数字化管理”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即:“中国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充满了数字化管理”。

这个等级制度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角度--比如用品级分等来理解《文中子》中道教的等级划分,就很容易理解了--道教中的品级划分,其实就是社会中等级制度的反映,神权和王权的结合,中国历史也盖莫能外。我们获得了对道家经典进行分析的很好的工具。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这样一个多角度的、比较全面的梳理。

从阎步克教授和黄仁宇先生的治史理路来看,他们都从历史史料的专攻和精研中,最后生发、梳理出历史理论。没有理论的历史,只是史料的堆积。从理论出发,来解释历史,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另外的理路和方法。

从阎步克教授和黄仁宇先生的研究,个人感觉经济学、社会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和历史研究的结合,是研究中国历史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西方类似的研究理路,如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从史料留下的蛛丝马迹中,还原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各种因素,以此为基础,来重新理解和解释中国古代史,再没有一个对历史的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前,任何的所谓的进步都是比较可疑的和偶然的。

阎步克、黄仁宇重新激起了我读中国历史的兴趣,黑格尔、韦伯、福柯激起了我了解世界的兴趣。中国历史现在有了参照系(其它国家的历史、世界历史),可以有更多的视角和阐释,历史做为遗产,它也是我们未来的更多可能性,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了,这就是历史给于我们的自由!

书目推荐: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星期日, 五月 06, 2007

难以忽视的真相 An Incovenient Truth

今天看到两条新闻:《上海遭遇罕见“飑线气候” 部分地区风力达十级》、《气象台调阅35年气温记录 北京将迎来最早夏天》,想起了前几天观看的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亲自主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venient Truth)”。

片中戈尔对全球变暖做了详细的论证和介绍,证据不容辩驳,事实不容否定--对微生态系统的破坏(由于气候变暖,昆虫的孵化时间提前,而鸟儿的产卵孵鸟的时间却没有能及时调整,这对鸟儿来说将是灾难性的,许多物种将灭绝);北极、南极冰雪融化,上海、北京、纽约以及欧洲的许多城市将淹没(参看日本的电影《日本沉没》);暴风雨、洪涝灾害变严重和频繁,一些地方将严重缺水等等,令人触目惊心。按照目前的二氧化碳增加的趋势,以及温度升高的趋势,不要50年这些事情将发生,这是何等紧急的状况!

这些,现在不只是影片中的影象,升温的效果我们已经实实在在感觉到了:周围的环境气候的强烈的变化所证明:春天、和夏天提早了近一个月,高温、暖冬,暴雨、干旱,灾难性天气、风暴台风增多等等。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从阿波罗号第一次回望地球开始,人类的命运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国家、民族等局部利益,开始居于其次了。

影片中追溯气候变暖的原因在于二氧化碳的排放的急剧增长,而美国是全世界排放最多的,中国加权人口后的影响也很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追求资源最优配置、效益最大化固然没有错;尊重人权,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固然没有错;爱好和平,建立平衡的世界秩序固然没有错,但人类还是在这些问题上,制造了可怕的悖论和命运:全球变暖;人口激增;核武器。这三个问题,是人类和我们唯一的地球面临的最大挑战。环境、发展、和平,这三个目标与挑战相对应,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是我们中国人要更负责任、更严肃地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您准备好了吗?当从更远的宇宙回望地球,那一个小小的蓝色的点,一切历史、纷争、辉煌、失败,都发生在那个点上,我们准备好没有--一种宇宙的胸怀和目光?!